要问刚刚过去的这个 618,最火的 SSD 是哪款,相信很多人会说是海康威视 C2000 系列。
作为视频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也曾经推出过几款 SSD 产品但都不温不火,直到 C2000 系列这批黑马的问世。C2000 系列以性能不错的群联 E12 公版方案为基底,加之行业巨头企业作为后盾的十年质保,而售价又堪比山寨品牌,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让海康威视 C2000 系列固态硬盘在这个 6 月一炮走红。

之前的海康威视 C2000 系列分为普通版和 PRO 版。两者基底一样,都是群联 ps5012-e12&东芝 3D TLC 的公版方案。最主要区别在于 PRO 版是东芝原厂 NAND,而普通版是群联自封 NAND。但是那一批东芝原厂 NAND 的 C2000 PRO 只有 512G 版本,难以满足全部用户的需求。于是海康威视在近期推出了新版的 C2000 PRO,这次的新版拥有 256G,512G,1T,2T 四种容量。NAND 更换为紫光原厂 3D TLC,主控方案更是换成了 SMI 2262EN,可以说产品完全换了一个样。C2000 PRO 的新版和旧版可谓是天差地别,国产 NAND 的实力究竟如何,新版的 C2000 PRO 究竟是升级还是缩水,我们这就来看一下

区分新旧版本的 C2000 PRO 非常容易,旧版是与 C2000 相同的深红色包装,而新版换成了黑色包装,显得更高档了一些

包装的配色和印字也都变成 C2000 PRO 专用的了,不再是靠贴纸来区分是不是 PRO 版

包装外面还留了两个拉绳,方便用户打开盒子,不过这稍微有点破坏整个包装盒的美感

随盘赠送了一个散热片,螺丝以及螺丝刀,还有一个用来下载固件升级工具的二维码

新版的 C2000 PRO 的 PCB 变成了黑色,相比旧版的蓝色看着更舒服一些。正面为了方便粘贴散热片,所以没有任何贴纸

和保修相关的序列号贴纸则是贴在背面,十年质保是业界最长

背面有两颗 NAND 和一颗 DRAM

主控已经更换为 SMI 2262EN,这是慧荣目前比较高端的 SSD 主控,支持 8 通道,每通道 4CE 的 NAND,总计 32CE

闪存是重点,紫光原厂 NAND 编号为 UNN1TTE1B1JEB1。这是紫光存储出品的消费级 3D TLC NAND,单片 256GB 8CE。全盘使用四片总计 32CE,正好喂饱主控的 32CE。NAND 本身支持 1500PE,在 TLC 中寿命算是不错的了

DRAM 则是常见的南亚 DDR3 颗粒,单颗 512MB,正反面各一颗总计 1GB

扫描包装盒子里那个二维码,可以进入海康存储官网的下载区,可以下载新版 C2000 PRO 专业工具箱

这个工具箱主要作用是更新固件,至于查看 SMART 什么的,这个工具箱的显示并不怎么友好,并不太适合普通用户

新版 C2000 PRO 的固件分为两种,其中 FT 后缀的是高速固件,ST 后缀的是稳定固件。出厂默认是前者,可以在工具箱内随意替换。刷固件的过程也就一分多钟,无需重启,体验很好。

SM2262EN 是一款很成熟的主控,Crystal Disk Info 可以正确识别它的各项 SMART 参数

与旧版的群联方案搭配大容量 DRAM 可以在 AS SSD Benchmark 的 1GB 测试中爆出相当耀眼的成绩,而慧荣主控在这方面没有那么强势

而与此同时带来的优势是在 10GB 的测试中几乎没有任何性能下滑

而 ST 版固件在这个项目中没有看到和 FT 版有多大区别

高速版的 FT 固件的 Crystal Disk Mark 测试中表现不太稳定,在连续进行多次测试的情况下,4K 读取性能会出现较大的波动

随机读取方面最好的一次和最差的一次相差一倍以上,随机写入以及持续读写倒是没有多大变化

下面我使用性能版的 FT 固件来测试一下新版 C2000pro 的 4K 随机性能

可以看到在 1GB 跨度下,4K 随机读取和写入的的 IOPS 均超过 30 万

要说 ST 固件和 FT 固件最明显的差异,那就是 SLC Cache 的策略上了

在空盘情况下,FT 固件有大约 150GB 的 Cache,而 ST 固件只有 10GB 左右的 Cache

更大的 Cache 有助于提升日常使用体验,但同时带来的是相对较差的稳定性,这方面就是 ST 固件的长处了

从 4K 随机写入的离散度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差距不大,但是 ST 固件的波动相对要更稳定一点点

持续写入方面情况类似,基本可以稳定在 1100MB/S 上下,但途中会因为达到 70 度触发过热保护降到 900MB/S 左右

ST 固件的波动相对 FT 要小一些,性能相差不大。

由此可见高速固件 FT 和稳定固件 ST,在性能方面没有多大差异,但是 FT 固件的 SLC Cache 要大得多。所以我建议在一般家用场景中使用 FT 固件,在某些对性能一致性有较高要求的场景下使用 ST 固件
温度方面控制的还不错,在有散热片的情况下即使在进行高强度的 4K 随机写入时,也就 40 多度

但是长时间高强度持续写入会使温度快速上升,达到 70 度之后开始限速。如果有这方面需求的话建议进一步加强散热

同型号产品的版本更替,原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有些别有用心的厂商利用更替的机会进行成本压缩产品缩水,甚至同一时间存在多种外观完全一致但内在根本不同的产品,消费者往往需要靠摸奖来决定自己买到的究竟是什么。
海康威视在这方面体现出了巨头气质,明明白白的把更新后的产品构成告诉消费者,无论从盘体还是包装盒上都做出了明显的区分。让用户远离抽奖,明明白白消费,这点值得称赞。
慧荣主控的新版 C2000 PRO 在风格上与群联主控的旧版有着天壤之别。群联主控追求 1GB 跨度内的测试工具跑分,而慧荣更追求相对稳定的性能体验。两种方案很难讲孰优孰劣,只可说是各有千秋。而紫光 NAND 的表现也是不错,让人们对国产有了新的期待。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国产厂商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举步维艰。此时我们更要为国产 SSD 加油助威了!